实施“乡村振兴万人计划”是省委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。今年以来,代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“一村一名大学生”、市委“乡村振兴指导员”的决策部署,坚持“人才回归基层、人才服务基层、人才下沉基层”的导向,积极采取“本土选、公开招、上级派”的形式,多渠道选配150名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,让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融入乡村、青春活力释放乡村,助力推进乡村振兴。
一是“实打实”管理抓落实。制定《农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(试行)》,出台《代县到村任职大学生“十个一”活动方案》,规定“一村一名大学生”的职责任务、待遇保障和日常管理,建立定期汇报、请假考勤、工作日志、跟踪考察、成长档案等制度。乡村振兴指导员的选配有效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人才的年龄结构、知识结构,使全县各村(社区)基层组织实力得到加强,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农村选不出人、招不到人、留不住人的困境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正向能量
二是“手把手”帮带提能力。新任职大学生普遍缺乏“农村实践课”和“社会实践课”。为进一步加强对新任职大学生的培养帮带,建立乡镇领导包联指导、乡镇干部结对辅导、优秀农村干部教导的“三位一体”导师帮带机制,及时传授经验技能、纠正认识偏差。建立新任职大学生微信群,由乡镇分管领导线上随时解答工作难题,有效填补新任职大学生工作中的知识空白和经验盲区。大学生在农村锻炼中成长成熟起来后,围绕长期以来制约着村级产业发展、人居环境整治难题,科学分析村级发展基础和现状,帮助制定乡村振兴五年发展规划,使村集体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。
三是“面对面”交流共促进。严格落实乡镇党委每季度谈心谈话制度,协调解决到村任职大学生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,做到对他们思想上解困、工作上减压、生活上关心。乡镇党委按月固定召开工作例会、现场观摩会、述职评议会等,组织到村任职大学生交流工作经验、分享工作心得,对标查找本村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,相互学习观摩、取长补短,为到村任职大学生优势互补、学习提高提供平台,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能量。
四是“心贴心”保障除顾虑。积极为选聘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条件,科学制定出台到村任职大学生“1+5”关怀激励体系,“1”,即乡镇党委按照安全、有利工作的原则,提供一次性安置费,为到村任职大学生统一购置生活必备品。“5”,即明确5个优先资格,对于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,优先选配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、优先培养发展党员、优先推选为“两代表一委员”;对于聘期考核优秀的大学生,优先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、优先晋升事业单位副科级干部。(周 靖)